民政部门作为殡葬管理的主管单位,对殡葬业的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殡葬市场管理失灵,出现了上述的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门对殡葬市场的监管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务院在1985年出台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但是这个殡葬业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规章的出台,并没有解决诸如乱埋乱葬,乱建公墓、大操大办,市场混乱等殡葬行业长久以来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于又通过了《殡葬管理条例》,来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扬州市殡葬管理办法》就是秉承了国家《殡葬管理条例》精神的大方向,融入了地方殡葬的具体事项颁布实施的。但颁布实施以来,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殡葬管理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现。...
“逝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影响着绝大部门的人,厚葬和攀比的不良心理就在这些人心中占有了非常高的比例。丧葬高消费、畸形消费、价格居高不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逝者家属的讲排场、摆阔气、相互攀比的不理性消费行为。丧户为逝者看风水、请歌舞乐队、举蟠送殡、烧纸人纸马等现象很普遍,在我市告别逝者的整个流程也极为繁琐,净身、哭灵、披麻戴孝、三跪五拜、烧纸钱、唱小戏、路祭、做七等都是不可避免的程序,办一次丧事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与厚养薄葬的理念背道而驰。...
安庆殡葬改革不论是出于政绩考虑还是公共利益目的,该项政策最终得以在全市推行。最终政府和民众双方都进行了适当妥协:政府实现了全市火化率的迅速提高,《安徽省殡葬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2016安庆市遗体火化率由13%上升到98%以上;民众则实现了逝者火化后仍然装棺土葬,全省骨灰格位葬、草葬、树葬、江葬等节地生态葬仅有15%,实行骨灰棺葬则仍然占有很高比例。农村殡葬改革表面取得一定进展,实则是“有火化率而无火葬”,在安庆殡葬改革三年后的多数农村,“骨灰棺葬”依然盛行。...
殡葬改革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节约土地、减轻负担、简化形式”为主要目标的殡葬改革在城市社会获得了广泛认同,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年均遗体火化率接近50%,丧葬陋俗逐步破除。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殡葬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甚至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作为社会改革的重难点问题,学界对农村殡葬改革的关注由来已久。...
安庆殡葬改革以建立殡葬惠民制度、树立殡葬文明新风为导向,以减轻群众负担、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从政策目标的角度来看,殡葬改革政策是一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谋福利的为民政策。然而,这项“为民”政策却引发了民众抗争。2014年4月1日安庆市政府强势启动殡葬改革,6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当日零点后死亡的一律不允许土葬,必须全部实行火化。...
灵魂观念,在一切宗教观念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关于形灭而灵魂不灭的信仰,是广泛流行于古今世界上各种宗教体系中的普通信条。近代西方宗教学奠基人之一的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不仅是宗教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丧葬仪式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如前文所述,西方的二元论世界观有把人世和亡灵世界断裂对立思考的倾向。与此不同,朝鲜民族的世界观作为东方哲学的一部分,把现世与彼世联为一体来看的倾向更浓,即生灵世界和死灵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
历史上朝鲜族曾受到巫教、佛教、儒教、道教等诸多宗教的影响。其中巫教作为构成朝鲜民族传统思想的基干,其思想结构在其他诸宗教中多有渗透。因此,在本小节拟对朝鲜族巫俗中出现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进行研究。...
人类最初的伦理意识和规范萌芽于血缘公社时期,形成于氏族公社时期。人类社会早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人类本身能力的低下,必须通过群体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生存物质资料。以群体的方式劳作,以平均的方式来分配生活资料以维持整体的生存。在群体活动中存在着人与之间的交往关系,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也包括个人与整体。为调节内部关系,为稳定群体秩序,道德开始萌芽。道德萌芽作为行为惯例,直接体现和作用于群体活动和个体互交中。进入氏族社会以后,氏族内部、部落内部、氏族与部落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关系调节对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提出新的需求。部落氏族道德是人类道德的第一个历史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