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对立,主要体现在隆丧厚葬与简丧薄葬两个方面。隆丧,指的是遗体从去世到埋葬之前的所有环节复杂、隆重。厚葬则指遗体或骨灰埋葬过程中的花费巨大以及大量丰富的随葬品。厚葬的开始应该是从大量随葬品的出现以及等级制殡葬制度开始的,厚葬从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了少数地位尊贵之人的某种需求,或许是相信灵魂不死,那些随葬品正是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现世生活的替代;或许是为了符合等级制的殡葬制度,为了符合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日前,于老到上海下榻衡山宾馆。我们前去拜见,又谈起了现代殡葬文化建设,其间他谈到,殡葬还有一个“传”的功能。殡、葬、传。传就是传承、继承。我认为,陵园是“传”的功能实现的理想场所。问题是“传承”什么?传承墓地里的骨灰?当然不是,传承的是死者的文化。人生是一部书,名人这部人生的书“厚”一些;平常人的这部书,可圈可点的也不少,特别是对子女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中体现的崇高境界,今人应好生地“传”下来。事物的功能是由事物的结构来决定的。...
一旦死者或其标志物埋葬在陵园中,于是涉及到活人(与死者相关的人或关系并不密切的人)进行的墓祭活动。墓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天国或阴曹地府。这纯粹是一种“虚拟”。从中,我们发现了陵园的又一个衍生功能:了却思故之心、思亲之情,即缅怀功能。我国著名思想家于光远同志认为陵园是“活人与死人对话的地方”,是对陵园的缅怀功能的定位。...
陵园是殡葬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陵园产业的产生、发展、提升,植根于陵园的功能。从殡葬主体的行为来分析,它是在殡、葬、祭的三大主要行为中,与葬、祭行为密切相关的。尽管祭祀活动并不都在陵园中进行。但由于陵园的基本功能,使在陵园中的祭祀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进行的大型祭黄陵活动,之所以在黄陵墓地进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黄陵是黄帝的“葬身之地”。...
汉因秦制,陵园规模和形制一如宫殿,东汉蔡岂《独断》说:“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按指神主),列昭穆(按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寝有衣冠、几仗、象生(指日常生活用具)之具,总谓之宫。”另外以陵为中心建“陵邑”,西汉时期每当皇帝驾崩,就移天下富豪来守陵,在陵旁建立起一个为守陵的人居住的邑。据说,汉武帝茂陵的人口比长安还要多。...
“事死如生”、“慎终追远”是中国殡葬文化之传统。乐生恶死是人之天性也是本能。墨子说“天欲其生而恶其死。”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荀子进一步指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死不只是人通常所厌恶的东西,而且是人极端厌恶、极端惧怕的东西。进而古人宁愿认为生是短暂的,而死才是永恒,调动他们可能驱使的力量去为自己建立永恒的世界。...
中国古代的陵寝建筑在形式上大多无异于一般宫殿建筑,也并无慑人的体量和尺度,但融于山川之中,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庄重而又自然的纪念性气氛。究其根源在于“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营造理念。在这方面,清代档案文献记载较多,略如道光二年秋七月丙戌清宣宗(绵宁)也曾下谕:“国家定制,登极后选建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观瞻。”道光八年九月庚申又谕:“(万年吉地)止期地臻完美,不必拘四至这广狭”。等等。...
在苗族的丧葬习俗中,将死亡分为“死好”与“死丑”两类。苗族文化对所谓的“死好”的判定,就是泛指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那种衰老生病、寿终正寝的死亡,也是生命个体在预设的生命运动轨迹里的完美展示。这里,“死好”必须同时满足如下的一些条件才能被确认。...
这种关于生命是一种完美的存在之内涵,是意指生命不容许破损,不容断裂,即“连续”才是美的。本人以为,这种生命伦理的形成与苗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的生存经验有密切的关联。这是因为据苗族的传说资料和汉文献记载,苗族先民一一以蛋尤为首的九黎、三苗部落,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先种植稻谷,进入原始农耕生活。也就是说,苗族先民是农耕稻作文明的开创者之一。更何况,稻作农耕经验所形塑的对生命、生态的认知,至今仍然成为苗族村落社会中神判制度得以生效、并延续运作的认识论基础。因此,神判在苗族村落社会中的长期存在并延续至今,除了与苗族传统社会的非集权结构有关之外,还与苗族农耕文化编码指引下人们对生命认知,对灾难事件的理解以及生命神性永存的生命观有关。这种认知逻辑与敬畏生成的逻辑关联,表现在苗语的诸多词汇与习俗仪式之中。...
在对敬畏对象的分类中,学者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人群的敬畏对象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敬畏是指敬畏上帝、神灵,敬畏生命。例如孔子敬畏“天命”。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即自然的定数;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享赋。孔子要求君子敬畏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熊小青认为:敬畏生命是人在生命世界面前的一种谦卑和务实的情感、心态,也是行为的一种基本价值判断。在苗族的生命伦理中,生命必然是值得敬畏的对象。生命之所以值得敬畏,是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神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