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对于品官祭祀礼仪的规定:“前二口,主祭者闻于上,免朝参。凡祭,择四仲吉口,或春、秋分,冬、夏至。前期一口,齐沐更衣,宿外舍。主祭者及妇率预祭者诣祠堂。主祭者捧出神主牌位,放置各主考神主,主妇放置各祖姚神主,置东西壁。执事者进撰,读祝者就赞礼,陈设神位后。主祭者居东,伯叔诸兄立于其前稍东,诸亲立于其后;主妇在西,母及诸母立于其前稍西,妇女立于其后。赞拜。主祭者于香案前跪下,三上香,奠酒。礼毕主祭者复位,与主妇皆再拜,再献终献,礼毕再拜。焚祝及纸钱于中庭,安放神主于檀内。明代这个有关祭祀礼仪的描述具体就是:主持祭祀的官员要在两天前,先享明皇帝得到允许。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沐浴换上新衣服,以表示对祭祀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尊敬,一年中要在春秋分,或者在冬夏至这几个节气上选择好口子,举行祭祀的仪式。有几点需要关注:一是女性也可以参加祠堂的祭祀,而且还有相应职责分配和地位。“主妇放置各祖姚神主”可以看出这个主妇应该是宗族内的宗子妇,因为从下文可以看到“主妇在西,母及诸母立于其前稍西,”从站立的位置看,主妇应该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母亲等应该是站立在‘臣’的位置。二是男尊女卑。男性站在东面;女性站在西面。三是突出主祭者和主妇的核心地位。从神主的请出和祭祀结束后的神主的安放看,都是主祭者和主妇在负责。
上海公墓,嘉定公墓,上海墓地,华亭息园,

清代有关祭祀的礼仪则是:“岁祭以四时仲月讯吉,读祝、赞礼、执爵皆子弟为之。子孙年及冠,皆会祭。前三口,主人暨在事者斋。祀口五鼓,主人朝服,众盛服,入庙。主人侯东阶下,族众侯庭东西,顺昭穆世次。主妇率诸妇盛服入,入东房治篷、豆,陈铡、登、匕、著、酶、酱以侯。质明,子弟长者启室,奉主陈之几,昭位考右姚左,分荐者设东西衬位。主人升自东阶,盟讫,诣中檐拜位立。族姓行尊者立两阶上,卑者立阶下,咸背面。主人诣香案前跪,三上香,进奠爵,兴,复位,率族姓一跪三拜。主人诣高祖案前献爵,曾、祖、称案前毕献如仪,分荐者遍献衬位酒,读祝。每献,主妇率诸妇致荐,一叩兴。初献匕著酶酱,亚献羹饭肉献,三献饼饵果蔬。卒献,主人跪香案前,祝代祖考致暇于主人,主人碎酒尝食,反器于祝,一叩兴,复位,送神,一跪三拜。视燎毕,与祭者出,主人率子弟纳神主,上香行礼。彻祭器,阖门,退,口中而俊。”可以看出清代的官员祭祀更加细致。除了和明代一样的选择吉口、沐浴换衣服外,更具体表现在:一是祭祀器具上有严格的配置规定。篷是盛祭品的竹器,豆是盛食物的器具;铡、登是盛肉食的器具;著是筷子;酶是醋。这些器具宗族内平时就要备好。二是有了专门的祭祀程序。有“初献、亚献、三献”等环节。三是有代替祖先赐福的细节。“主人跪香案前,祝代祖考致暇于主人。”古I-R是福的意思,表明主祭者可以将祖先的赐福带给族人。四是分别祭祀。主人在高、曾、祖、称等神位前要分别献爵进酒。
明清时期对官员的祭祀祖先仪式都有明确的规定。那么普通人家的祭祀祖先的礼仪是什么样子的呢?据《晋江青阳庄氏家庙现状》记载:“祭口,会族姓子孙入庙。设通赞二人,读祝一人,执事二人,各以有衣巾,请礼仪者为之。(通赞唱):序立,各子孙依次排班,不得挽越混乱。(通赞唱):四拜,宗子以下各拜。(通赞唱):行初献礼。上香,酪酒。主祭离班,诣神前。执事者各执香,执酒,替主祭行礼。(通赞唱):跪,读祝文。主祭以下皆跪。读毕。(通赞唱):平身,复位。(通赞唱):行亚献礼,上香,酪酒。依家礼三献,以三人为之。择年高,有爵位,或有衣巾者,离班。诣神前,行礼各如初。(通赞唱):复位,行三献礼。行礼如前。(通赞唱):复位,四拜。宗子以下各拜。(通赞唱):平身。焚金帛,祝文。礼毕。”我们可以从青阳庄氏宗族的祭祀记载中发现民间祭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设有专门的司仪人员,而且要有学问者“各以有衣巾”,体现了对读书人的尊重。二是突出宗子在宗族中的特殊地位。三是对长者、地位和知识的尊重,“择年高,有爵位,或有衣巾者,离班”。
从以上祭祀礼仪看,无论是明清时期的官员还是普通的百姓,都十分重视祖先的祭祀活动。通过祭祀表达了子孙祭祖的虔诚态度,加深了个人的宗族观念,增强了宗族凝聚力,也突出了主祭者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