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祭祀对象依然包括天神、地抵、人鬼。汉代的鬼神观一方面继承了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即鬼神会害人,作祟于人。鬼神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也就是与西周春秋时期不一样的。《论衡·祀义》:“世信祭祀,以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祸。是以病作卜祟,祟得修祀,祀毕意解,意解病已;执意以为祭祀之助,勉奉不绝。谓死人有知,鬼神饮食,犹相宾客,宾客悦喜,报主人恩矣。”这说明人们相信只有祭祀鬼神,才能得到鬼神的福佑,鬼神也会作祟于人,生病是由于鬼神作祟,因此要祭祀鬼神,只有祭祀才能除病。另一方面,汉代崇扬孝道,使得汉代整个社会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和丧葬,故汉代社会充满着奢侈厚葬的风气。与西周春秋时期的祖先神崇拜相比,西周春秋时期的祖先神崇拜不仅是养生送死的孝道,而且是祈福求佑的宗教。而汉代对祖先的祭祀则仅剩下纯粹的孝道了。因此,汉代在祖先观念可以说是矛盾的,人死后变成的鬼是能害人的,但出于孝道观念,又对人死后予以厚葬,对鬼神进行祭祀。...
汉代,不仅官方宗教确立的祭祀神灵数目多,在后来对祭祀神灵的增减是很随意的,导致汉代后期祭祀神抵数目庞大。如汉成帝时期: 明年,上始祀南郊,赦奉郊之县及中都官耐罪囚徒。是岁,衡、谭复条奏:“长安厨官、县官给祠,郡国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应礼及疑无明文,可奉祠如故。其余四百七十五所不应礼,或复重,请皆罢。”奏可。本雍旧祠二百三所,唯山川诸星十五所为应礼云。若诸布、诸严、诸逐,皆罢。杜主有五祠,置其一。又罢高祖所立梁、晋、秦、荆巫、九天、南山、秦中之属,及孝文渭阳、孝武薄忌泰一、三一、黄帝、冥羊、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后启母石、万里沙、八神、延年之属,及孝宣参山、蓬山、之采、成山、莱山、四时、贵尤、劳谷、五床、仙人、玉女、径路、黄帝、天神、原水之属,皆罢。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
祭祀太一是西汉最为重要的官方祭典,《封禅书》记载说:毫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补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补忌太一坛上,如其方。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袅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肚马;太一、泽山君地长,阴阳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领之如其方,而祠于忌太一坛旁。...
丧葬仪式是生命过程中最后一项重要礼仪。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凝聚着人类的古老信仰和原始心理,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鬼神、生死、信仰等观念的综合反映。“一个民族关于死亡的礼仪与习俗是其社会生活和整体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我们民族民间的丧葬礼俗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保守性的部分之一。”舍族“做功德”仪式是舍族传统文化的反映。...
舍族早期先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遭遇天灾人祸的苦难特别深重。“编氓苦作谋生计,腊月风寒尚短衫”,终年“薪担压肩走风雨”却依然“耕不疗讥饥,歉岁仍贩灾,休问官仓陈,麻布单衣着两层”,常年过着“火笼当棉袄、火蔑当灯草、辣椒当油炒,番薯丝吃到老”艰苦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孤立无助的情况下,他们只有梦寐以求地想得到某个神灵的拯救。...
鬼魂崇拜是原始宗教中较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祖先崇拜也是鬼魂崇拜的发展。鬼魂观念在舍民的精神世界中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他原始民族一样,古代舍族对大自然的变化莫测、人的祸福生死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认定其中必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和把持一切,于是便对神灵产生了崇拜。...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有一翻特殊的想象,认为亡灵世界与现实人生差异不大。故而在埋葬死者尤其是进行合葬时,唐人有一定的观念禁忌,就是尽量不要打搅早已安寂的亡魂。如果违背此原则,他们就可能会主动放弃合葬的意图。如卒于开元廿五年(7 37)的李助,夫人卒于宝应元年( 762),二人死期相隔近25年,家人“以其年扶护归都,卜地迁合,爱择吉日,用启旧莹,伏见玄堂之中,根蔓萦覆。时有阴阳人卢皓云:久闻贤达所传,此则神理保安,不合惊动。...
峡江地区的丧葬习俗在文献中较少记载,需联系当今峡江地区丧葬民俗和史书记述的相关事例进行考证。如《晋书》记载:“恍(忱)字元达,弱冠知名。……妇父尝有惨,忱乘醉弓之,妇父愉哭,忱与宾客十许人,连臂被发裸身而入,绕之三币而出。”王忱为荆州刺史,并在官位时去世。“妇父尝有惨”,此处“惨”指的是丧事,即指王忱妻子之父遇到丧事。...
峡江地区墓葬用石难免会与中国传统的墓中置镇石的习俗相联系,后者作为习俗的历史相当久远,唐代时这种镇石多刻道教辟邪含义的铭文,或者宗教图案,与道教关系密切。王悬河著《三洞珠囊》道:“服五石镇五藏,若暂死,白骨如玉,七魄营侍,二魂守宅,三元欢息,大神内闭,外注皮肉,假来附身,故并应散朽,但使藏府不坏,色状如生,骨髓不枯,筋脑相注,魂魄镇守,三官晏静,大神既不轮游九变,恒内闭于洞房,须当生之日,乃复周流也。”刚死的人服五方精石炼制的金丹可以镇五藏,使骨如玉,七魄不散,肉身不毁,脏器不衰,魂魄不离体,五色石在道家的仙术中有神奇的作用。又《真浩·稽神枢》载:“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用思洞房己来,积三十四年,乃内见五藏,冥中夜书。以今年正月五日,太帝遣羽车见迎,伯元、玄甫以其日遂乘云驾龙,白日登天。今在北玄圃台,受书位为中岳真人。”注曰:“伯元,吴人;玄甫,沛人。”记载了服食青精石的邓伯元、王玄甫二人后登天成仙之事,表明道家对石有独特的认知。唐代的葬仪规定,从天子、亲王、公侯卵P相及大夫以至庶人都可在墓中放置五方精石,“各以青、白、赤、黑、黄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五帝”。那么唐代边地峡江地区墓葬中放置的不饰雕饰的石具有怎样的丧葬功能和意义呢?...
龟跌碑是魂瓶上出现的又一堆塑题材,有的魂瓶上甚至塑有两个,这些龟跌碑都为圭首尖额形状,且大多刻有碑铭。龟跌碑上的铭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碑首刻有明确年代、产出地方、祈愿纳福字样的,如“时永安三年”、“会稽”、“出始宁”、“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另一类则是在龟跌碑铭文中将官职加上去,并在碑顶端的三角形区域里刻划“位”字,如“凤凰元年立长沙太守州刺使,宜子孙”等字样。虽然龟跌碑的面积不大,上面刻划的字也没有很多,但我们却能从中得到许多关键的信息,如墓主人的身份、魂瓶的年代、魂瓶的产地,以及吴晋时期人们的丧葬思想。他们通过这些铭文祈愿,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为后人祈福,保佑子孙做高官,富贵,繁荣。...